时间:2022-10-27 18:43:53 | 浏览:1704
原标题:《小鹏回港,好戏开场》
7月7日,小鹏汽车正式在港挂牌上市,成为港股“智能电动车第一股”。
此前公司公告称,此番上市共发行8500万股,定价165港元。以7月6日隔夜日美股小鹏汽车收盘价43.74美元计算,折合港股价格为169.9港元,港股165港元的定价较隔夜美股折价约2.88%,这已经是过去12个月所有中概股回归香港上市的最佳结果。
今日开盘,小鹏汽车涨1.82%,报168港元,市值达到2841亿港元。截至当天收盘,小鹏汽车港股报165港元,与发行价持平。
对于所得款项净额约137.81亿港元,小鹏对其用途规划非常明确:
约45%预期将用于拓展公司的产品组合及开发更先进的技术;约35%预期将用于通过提升公司的品牌认知度,加速公司的业务扩张;约10%预期将用于提升生产能力,包括扩大产能、升级生产设施和开发生产技术;约10%预期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包括用作运营资金。
尽管股价没有在上市当天“起飞”,但从这个维度上看,如今加大融资力度,在“蔚小理”中率先实现回港上市,意味着下一阶段,小鹏将把技术研发、产品营销作为加大投入的方向。
因此这次二次上市从时机上看,更加凸显小鹏汽车的战略意图。
现在的小鹏,业绩节节攀升,基本面不断向好。
截至2021Q1,小鹏汽车全国销售门店达178家,服务中心达61家,覆盖70个城市,绝大多数门店均位于购物中心。
充电设施网络布局方面,截至2021Q1,全国共有172座小鹏品牌超级充电站,覆盖60个城市。公司向符合条件的车主提供免费充电计划,截至3月底,该计划已覆盖超过140个城市。
财务数据方面,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及强劲的经营业绩。2018~2020年,公司总收入由970.6万元增长至58.44亿元。随着收入的强劲增长,公司毛利率至2020年已经实现转正。
目前盈利能力上,2021Q1公司录得总收入4.50亿元,虽然净亏损1.20亿元,但毛利率达到11.2%。相比之下,公司2020年全年毛利率仅为4.5%,可谓增长迅速。
在资产负债表当中,2021Q1小鹏手握300多亿现金,流动资产合计40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28%,当季蔚来汽车手中的现金为472亿元。小鹏汽车财务状况不仅非常健康,而且看起来并不缺钱。
那么问题就来了——小鹏为什么此时选择赴港双重上市呢?
单从资金面角度看这次上市,现在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友好的时间节点。
尽管几家美股造车新势力,在5月份都实现了反弹,小鹏汽车甚至反弹接近80%,但造成年初那波科技股大跌的利空因素仍然在。
借着疫情期间美联储带着欧日等国央行大放水,2020H2全球科技股曾经走出了“六亲不认”的行情,爆炒之下,还处在成长期、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一众科技公司估值高出天际的比比皆是。美股新能源汽车板块尤其收益。
但在2021年初,通胀预期把股票市场吓得大幅回调。所以更别说当加息真正落地时,会是怎样光景。上个月,美联储已经释放信号,开始为讨论下一阶段政策背书,也就是说加息虽然还没来,但已经不远了。
在港交所上市,估值溢价可能不及纳斯达克交易所来的高。截至目前,港股恒生科技指数PE估值为43倍;而美股纳斯达克指数近50倍,A股创业板指数近60倍。而目前公司港股上市定价,较公司美股仅折价2.88%。
时不利兮,市场整体估值也不高,小鹏赴港上市究竟图啥?
从新闻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本次是采用“双重上市”形式。
这种形式目前为止较为少见,是近3年内首个港美股双重上市的中概股。这无疑成为小鹏本次上市的最大亮点之一。
与“二次上市”相比,“双重上市”能够被纳入港股通,进而吸纳来自内地的资金;而如此上市的公司无法通过港股通,在内地进行交易。因此,小鹏汽车在港“双重上市”之后有望获得内地资金买入,进而将获得更高的流动性溢价。换句话说,“双重上市”为内地投资者购买小鹏汽车敞开了大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选择香港——作为地区金融中心,“双重上市”的小鹏可以同时吸纳来自国际和中国内地的资金。要知道,就连拜登本人都亲口承认,中国在造车方面已经抢占了先机,中国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信心势必更加坚定。
但这仅仅解释了,为什么选择香港。那么小鹏为什么现在就要筹集这么多资金呢?
首先,香港上市门槛低于A股市场,能够更快完成上市筹资的动作。
其次,如果说现在港股上市,短期来看有太多不可控因素,那么我们不妨将思考的时间拉长,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到小鹏的策略。
首先应当回归到新能源汽车赛道本身:造车真的太花钱。蔚来汽车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前几年,吸尘器和家用电器“大亨”戴森曾经依仗自身对发动机和空气调节等多项技术的储备,斥巨资启动了新能源造车计划。只可惜,赔光了218亿,也没打出个水漂,只得忍痛从烧钱大战中割肉离场。
再看看蔚来自己的花销,早就超过了200亿元:截至2021Q1,蔚来销售和管理费用累计180.93亿元;研发费用累计156.7亿元,这其中还不包括税收、财务费用、折旧及摊销等等方面的成本。
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大量烧钱,另一方面是赛道正在走向内卷。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纯电动乘用车(电动汽车)市场,中国电动汽车销量预期将从2020年的约100百万辆增加至2025年的420万辆,这将超过美国及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的总和。预期2022年电动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超过10%,这代表着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拐点。
尽管蛋糕仍在不断扩大,但新能源汽车品牌之间的竞争,早已打得火热。传统造车势力、科技巨头正在将触角伸向新能源车赛道,蚕食新势力的生存空间。
在欧洲,特斯拉已经跌落神坛,2019~2020年市占率从5%下滑到3.5%,不敌大众、PSA、戴姆勒等等传统大品牌,在品牌中排名第十一。碳排放目标的制定和巨额罚款的压力,将传统车企推向新能源车赛道,进一步激化了与新势力之间的矛盾。随着2020年底“碳中和”过度阶段收尾,2021年,造车新势力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欧洲,在中国和美国市场也是如此。而且,销量、业务规模、净利润完虐蔚小理的玩家,比比皆是,比如苹果、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
而这三家公司,就是在上一场智能手机泡沫中,“卷”出来的赢家……
如今要利用好先发优势,造车新势力就必须赶在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之前,获得资金、加大力度推动研发和销售。
今天的新能源汽车资本热潮,堪比之前那场智能手机泡沫。
2008~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迅速,自2008年起,智能手机市场保持27%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8年参与竞争的厂商数量不足30家,2013年则突破百家。企业争相入局手机制造行业,大小品牌不胜枚举,手机行业开启“百团大战”。
在那个时候,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机型,价格区间、特色功能各有侧重。各玩家纷纷试图建立独特护城河,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其中不乏一些有竞争力的品牌。
有许多玩家商业模式、核心技术无法战胜对手,烧钱无果只好在沉默中边缘化。
而剩下的苹果、华为、小米、OV等品牌,则是那场泡沫中的赢家——大量资本的堆砌,在手机产业链各环节砸出了大量公司,然后在大浪淘沙之下,诞生出的行业龙头,最终抓住泡沫带来的资金和机遇,成为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中坚力量。
眼下,正如当年手机“百团大战”,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赛道,市场的共识是:这场资本狂欢的泡沫中,只有少数玩家能抓住机遇,笑到最后。
在这方面,小鹏有其独特优势。
首先技术上,程序猿出身的何小鹏将很多力气放在了技术研发上。小鹏汽车一直非常强调“智能”,即创新技术,数据,深入的内部软件开发和研发。何小鹏也在上市仪式上表示:“作为中国领先的智能汽车设计和制造商、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创新的科技公司,小鹏致力于“做未来交通探索者”。
事实上,智能化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下一个风口所在。小鹏的这一步,踏得非常准。
区别于传统汽车制造行业,新能源汽车实现电气化、电子化的可能性,使之成为打造“智慧城市”的绝佳平台和用户接入口,其中的故事已经讲了快十多年。在IoT、智能驾驶、5G网络热潮的推动下,一些投资者似乎并不介意这个故事再讲十年。
小鹏创建和早期成长团队拥有一些成熟的技术以及热衷于尝试制造顶级产品的年轻技术。目前小鹏汽车现有的员工中很大一部分是研发人员。截至2020H1末,小鹏汽车约有43%的员工专注于研发,其中分别有66%,17%和17%致力于汽车设计和工程、自动驾驶、智能操作系统。
此外,小鹏汽车对“订阅和增值服务”的关注是其自我识别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对21世纪技术生活方式的关注,即基于应用程序、智能手机,并利用未来的服务和价值流。
事实上,撇开深陷风波的特斯拉不谈,小鹏汽车是中国本土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当中,智能化做得比较不错的玩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测评,在此不展开。
高技术行业,时机就是一切。
自2010年国家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来,在2015年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同比增长2.9倍和销售同比增长2.8倍的效果。所以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尤其是电动汽车,让很多人看到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机会。
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让电动汽车找到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也让很多零部件供应商看到了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促进了电动汽车OEM的前进。
特斯拉成功的案例,也让市场看到了新能源汽车成功的可能性。但赛道上也不乏法拉第未来这类“起早赶晚集”的案例。
回看“蔚小理”的成功之路,踏准了每一个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机。在下一阶段,新势力的任务逐渐从与燃油车实现对抗,过渡到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对于这样一个迭代迅速、技术主导的赛道,一些技术行业的特征也尤为明显。
比尔盖茨有这样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所谓18个月,是摩尔定律中,半导体晶体管密度翻倍所需要的周期。
从小鹏赴美上市前的“慢就是快”,到如今抢滩港交所,小鹏在2021Q1手握300多亿元现金的基础上,再次获得150亿港元融资,趁着2021H2资本市场诸多不确定性落地之前,显然是获得了下半场的先手优势。
但话又说回来,高技术行业对效率的要求非常高,对市场需要要做出快速反映,对技术变革要做出快速反映,对自身运营要求也要做出快速反映,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被时代抛弃。
小鹏汽车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于其成长速度。究竟能否通过这次融资,快速建立坚固的护城河,在泡沫破灭之前吃的最胖,成为最后的赢家?不妨拭目以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来源 | 格隆汇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龚梦泽随着科创板概念持续升温以及奇瑞新能源公司近期更名,奇瑞新能源谋求登陆科创板一事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日,有奇瑞新能源高层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独家回应,奇瑞新能源确实正筹备登陆科创板。同时,也在进行管理层
[资讯-牛车网]牛车网产经讯一直以来,奇瑞集团对奇瑞新能源都寄予着厚望,希望能独立出来成立股份公司。早在2016年奇瑞新能源就曾计划“借壳”海螺形材上市,但是因为当时的奇瑞新能源未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使得奇瑞新能源错过一次上市的机会。近
奇瑞有望整体上市杨海艳增资扩股正式落地后,奇瑞控股集团(下称“奇瑞控股”)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股份”)在日前已完成了一系列工商信息变更,包括股东股权、注册资本和管理层三个方面。在注册资本方面,奇瑞控股最终注册资本由约42.78
作者:江小花、李一帆很多年后,当尹同跃回顾自己的汽车从业生涯时,2016年或许注定会成为他很难忘记的一年。我猜。 这一年,出生于1962年的尹同跃54岁。在中国的体制内,很多人要到这个年纪,才刚刚爬上主政一方的位置。而尹同跃,已经在奇瑞汽车
不管奇瑞徽银能否登陆A股市场,奇瑞谋求上市的决心不会改变,因为这个梦想它已经追逐了13年,期间经历波折无数,即便再有打击,对历经『沧海』的奇瑞来说也是波澜不惊了。文|欢脱兔图|来源网络整体上市梦碎后,奇瑞已经准备“各个击破”了。日前,证监会
中证网讯(记者 崔小粟)12月4日,长江产权交易所公告显示,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成交,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成为奇瑞控股、奇瑞汽车的新股东。公告显示,青岛五道口持有奇瑞控股、奇瑞汽车股
DHT介绍图原定10月底发布预售价,正式上市的收款打字鲲鹏动力的混动车型瑞虎8PLUS,至今未等来正式发布。目前看来12月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大,最迟1月上市。之前的消息一直说的首款搭载鲲鹏动力的混动车型瑞虎8PLUS是电喷1.5T装机,最新申
每经记者:黄辛旭 每经编辑:裴健如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奇瑞增资扩股项目已于2019年底顺利摘牌,相关的股权交易也已完成,目前正按照既定程序推进后续工作。”日前,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在一场调研活动上表示。这也被视为是对近期坊间
近日,关于奇瑞新能源将独立上市的消息再度进入大众的视野。有报道称,奇瑞新能源高层人事的频繁调整,都是为了冲刺IPO做准备。同时,奇瑞商用车旗下新创立的"iCar"生态品牌也将并入进新能源板块。按照此前的资料显示,奇瑞新能源起初计划在科创板或
文|AI财经社 周长贤编辑|胡刘继10月9日中午,奇瑞汽车官方微博发布一则声明,试图为某行业媒体曝出的“奇瑞将被整体出售”的传闻划上休止符。该行业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奇瑞将整体打包卖给一家民营企业”,又表示收购方不是一般私企,而是大型